首页 资讯 正文

互联网保险号称“百万”保额 可需要理赔时却……

体育正文 208 0

互联网保险号称“百万”保额 可需要理赔时却……

互联网保险号称“百万”保额 可需要理赔时却……

来源:中央(zhōngyāng)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

随着人们抗风险意识的(de)提升,很多人都在(zài)给自己和家人(jiārén)配置保险产品。相信您在电商平台上,甚至在短视频平台上,都见到过号称“百万医疗险”“百万意外险”之类的销售链接,只要每年交个几百甚至几十块钱,就能享受(xiǎngshòu)号称可达百万元的保险保障。

相信大多数人在考虑这类“百万险”的时候(shíhòu),其实也知道这里头是有(yǒu)门槛的,不可能说随便看个感冒就能获赔一百万。但是,您有没有(yǒuméiyǒu)认真了解过,这里头的门槛到底能高到什么程度?它宣称的“百万保额”,跟大多数情况下投保人能够获得的理赔(lǐpéi),究竟能差多大?

浙江的杨女士(nǚshì)刷手机时常会看到推销保险的直播(zhíbō),主播热情洋溢,从标题到内容,都很有吸引力。

我在刷手机的(de)时候,跳出一条(yītiáo)卖保险的广告,上面的标题是“最高800万(wàn)保额,保证续保20年”,我就顺手点进去看了下。里面有个主播说住院零免赔,自己买药、买器械可以100%赔付,还(hái)可以帮预约三甲医院的名医,而且购买这个保险前还不用体检。

董女士在互联网平台上给自己的母亲购买了(le)一份意外伤害险,当时宣称(xuānchēng)发生意外伤害住院期间可以获得“住院津贴”等理赔服务,在发生意外需要理赔时,却(què)并不顺利。

我妈妈因为骑(qí)电动车发生事故几根肋骨(lèigǔ)骨折,住院包括后续康复的(de)时间也比较长。我们去保险公司理赔(lǐpéi),按照每天赔偿200元住院津贴来算,应该获得23000多元的住院津贴。保险公司的人看过之后说(shuō),这个不能理赔,说我妈妈做的是理疗的项目,拒绝赔付的。但是我们都是到正规的三级医院做的消肿消炎治疗,这些(zhèxiē)都是病情恢复必须要的。已经跟他们沟通了(le)好几次了,现在保险公司说还在等上级公司答复。

保险(bǎoxiǎn)行业从业者李女士认为,购买互联网保险的首要问题是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,导致(dǎozhì)信息不对等。

其实保险需要一些专业知识,比如免赔额其实就(jiù)是合同约定的要消费者自行承担(chéngdān)的损失,有的是(yǒudeshì)五千,有的是一万,如果(rúguǒ)不了解的话,你就肯定会忽略。互联网上对这种条款(tiáokuǎn)、保障利益,解释不是很清楚。比如像疾病的范围,可能有列也(yě)可能没有列,就告诉你100种、120种,当你真正出险的时候,可能没有在理赔范围内,这些其实都属于专业知识范畴内。

李女士(lǐnǚshì)表示,消费者买互联网保险时,看起来保障很全面(quánmiàn),价格适宜,一旦出险就会发现跟此前的宣传有不小的差别。

保险其实不是一般的(de)(de)商品,销售不是保险的结束,而是保障的开始。最重要的是后面的理赔,但是互联网的医疗险理赔了,真正出险是特别麻烦的事情。有(yǒu)一些就会在这种模棱两可的问题上(shàng),可左可右,他就会往利于保险公司的方面倾斜。

为了全面评估互联网保险产品(chǎnpǐn)真实情况,上海市消保委联合复旦大学针对互联网保险产品开展测评(cèpíng)。测评采用双重评价框架,聚焦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医疗险、重疾险、意外险三类产品,分别从销售端(duān)和(hé)产品端对互联网保险产品进行综合测评。

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(tángjiànshèng)表示,课题组选取(xuǎnqǔ)了10家市场上主流的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和头部(tóubù)保险中介机构,并从中选取了35家保险公司共计150款保险产品样本。测评中发现了一些跟消费者权益有关的典型问题,最明显(míngxiǎn)的就是产品名称有歧义。

消费者在互联网(hùliánwǎng)上购买产品,跟线下有个最大的区别是关注力,它是瞬间的,名称是能够体现这款产品真实情况的一个标记。但(dàn)通过我们这次的评测,就发现有一部分(yībùfèn)产品名本身有歧义,比方说有一款叫做“个人百万(bǎiwàn)综合意外(yìwài)险”,听上去是要达到百万(赔付),但是实际上这个“百万”仅仅是指航空意外能够到百万,意外身故可能只有十万块(shíwànkuài)钱,显然名称跟实际的保障内容是对不上的。

在复旦大学互联网(hùliánwǎng)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课题组成员要斯磊看来,这会导致(dǎozhì)消费者的预期和现实情况严重背离,导致理赔纠纷高发。

最直接的隐患是导致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保障责任产生严重误解,进而在(zài)出险时引发理赔纠纷。测评发现多款宣称百万保障的意外险产品,它的百万额度仅适用于特定情景,一旦理赔失败,用户将会产生被欺骗的感知,不仅(bùjǐn)影响自身的保障利益,也(yě)会对保险行业的整体信用造成伤害(shānghài),形成典型(diǎnxíng)的高频投诉到低信任的负循环。

唐健盛提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(shì)营销文案不规范。很多互联网保险产品使用了饥饿营销策略,或者是夸大对比(duìbǐ)的优势来刺激用户下单(xiàdān),并没有同步披露可能的保障缺失,导致用户依据片面信息来作出决策。

在销售页面写:今天只剩下XX单;说是0到70岁(suì)都可投保,实际上你点进去,具体的(de)条款是30天到65岁才能保;有一款产品宣称自身价格比市场平均价格(píngjūnjiàgé)要低多少,但是它的保障责任(zérèn)却跟另外一款产品对比的,这跟对比价格的不是一类产品。

要斯磊认为,这(zhè)类导向会让消费者在(zài)未理解清楚产品结构的情况下草率投保,将保险视为快速消费品,而不是长期风险管理工具。

当前,互联网保险销售逻辑普遍以快速成交为(wèi)目标(mùbiāo),平台通过饥饿营销(yíngxiāo)、价格对比和限时(xiànshí)优惠等(děng)方式,制造消费者的紧迫感,这种快餐式的营销方式虽然能短期内提升转化率,但容易掩盖产品保障范围、风险限制等重要内容;长期以来就会导致退保率上升、续保率降低(jiàngdī),以及用户的复购意愿下降,同时平台的获客成本被吞噬,影响业务的可持续增长。

要斯磊表示,在保险销售与(yǔ)服务流程中,人工(réngōng)客服应该在关键节点承担解释条款、回应(huíyìng)疑问与处理争议的责任。然而在实际运营中,人工客服缺位导致用户在面对非标准问题时难以获得有效解答。

服务流程的(de)自动化虽然提升了效率,但是在互联网保险这样一个契约化、专业化的产品中,多数平台没有办法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客服(kèfú)入口,削弱平台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基础,影响长期的用户经营(jīngyíng)。

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保险产品?唐健盛提出,互联网保险的价值(jiàzhí)在于(zàiyú)用技术降低保障门槛(ménkǎn),而不是用话术制造信息鸿沟,当务之急是建立“信息阳光化”机制。

希望行业能够进一步强化互联网(hùliánwǎng)保险的信息透明度,像保险这种高专业度的消费,信息透明度是消费者权益保障的前提和基础。希望能够从(cóng)服务(fúwù)细节到持续运营形成一个正循环。

互联网保险号称“百万”保额 可需要理赔时却……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