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川西村庄猴患调查②|部分地区猕猴种群扩张下山致害,“人猴矛盾”如何寻找最优解?

体育正文 9 0

川西村庄猴患调查②|部分地区猕猴种群扩张下山致害,“人猴矛盾”如何寻找最优解?

川西村庄猴患调查②|部分地区猕猴种群扩张下山致害,“人猴矛盾”如何寻找最优解?

三月的(de)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丹东镇丹东村,山间仍覆盖白雪,一路上难闻鸟鸣声。仅仅半小时,红星新闻记者就偶遇上百只猴子,它们在菜地里翻找,在牛圈里抢食(qiǎngshí),在院落里上蹿下跳,遇人走近(zǒujìn)才“悠闲”地撤回村后林中。几分钟后,“放风”的猴子下山(xiàshān)察觉无异样(yìyàng)后,猴群又跑下山来。 “一旦不关窗(guānchuāng),它们就进到屋里。”丹东镇副镇长俄热泽里说,猴子们不仅损坏房屋,还偷吃粮食、抓烂家具(jiājù)等。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,在甘孜州,野猪、猕猴和熊的致害情况范围(fànwéi)涉及全州18个县市。据不完全统计,2021年(nián)以来,甘孜州野生动物致6人死亡,49人受伤,野生动物伤人(shāngrén)事件达上千起(qǐ),猴类和野猪致害占比较大。 ▲丹巴县,猴群入侵农户家(nónghùjiā) 多名受访者告诉红星(hóngxīng)新闻,如今,造成庄稼受灾的主要野生动物由之前的野猪正慢慢变成猕猴。猕猴是否已在部分地区泛滥(fànlàn)?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,又该如何解决猕猴致害(zhìhài)问题?随着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对野猪进行种群调控(tiáokòng),猴群让人更加头疼,熊致害情况也日渐突出。 这场关于人与猕猴等(děng)野生动物的生态保护“平衡战”,如何(rúhé)才能找到最优解? 甘孜州野猪、猕猴和熊致害情况(qíngkuàng)多发 近四年发生野生动物致害(zhìhài)事件上千起 三月下旬,四川甘孜州丹巴县,川西高原上仍(réng)春寒料峭,林间白雪皑皑,人刚一走近(zǒujìn)忽传嘈杂之声,还伴随着动物尖叫。“是从平地退到林间的猴子在挑衅我们(wǒmen)。”与红星新闻记者(xīnwénjìzhě)同行的村干部对此早习以为常。 猴子(hóuzi)把(bǎ)狗抓瞎的那天傍晚,丹巴县半扇门镇火龙沟二村村民沈贵昌刚好回屋吃饭,听到拴在地边的狗在狂吠,他丢下碗就往地里(dìlǐ)赶(gǎn)。几十只猴子正在地里掰玉米,他一边吆喝,一边点燃鞭炮。猴群迅速撤离(chèlí)到山坡上的松树林,但没有跑远,爬上树梢观察着(zhe)沈贵昌的下一步行动:如果他离开,就马上再进入地里;如果他进一步驱赶,就再退一步…… ▲丹巴县,一只正在观察的(de)猴子 甘孜州幅员面积(miànjī)14.97万平方公里,境内野生动物(yěshēngdòngwù)众多,仅是(shì)国家一级重点保护(zhòngdiǎnbǎohù)野生动物,就有大熊猫、川金丝猴、雪豹、白唇鹿等37种;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有小熊猫、猕猴、藏酋猴、黑熊、狼等,多达119种。 人(rén)与野生动物是有边界的,但边界在哪儿,大家都说不上来。越过“边界”,冲突就(jiù)发生了。 甘孜州林草部门(bùmén)信息显示,该州野生动物(dòngwù)致害主要动物包括猕猴、藏酋猴、棕熊、黑熊、狼、野猪、豹等。其中,野猪、猕猴和熊的致害情况(qíngkuàng)较为多发,范围涉及全州18个县市。冲突特征主要表现为破坏农牧民群众的庄稼(zhuāngjià)、房屋、家畜家禽,甚至危及人身安全。据(jù)不完全统计,2021年以来,全州野生动物致6人死亡,49人受伤。 除了人员伤亡(rényuánshāngwáng),更多的损害是农作物(nóngzuòwù)。据不完全统计,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,甘孜州发生野生动物(yěshēngdòngwù)致害事件上千起,其中农作物受损面积约4.8万亩,预估折合经济损失(jīngjìsǔnshī)9000余万元,损害类型主要是破坏玉米、土豆、青稞(qīngkē)、水果等经济作物以及养蜂等经济产业;咬死咬伤家畜、家禽。 ▲丹巴县,一(yī)村民正在地里劳作,旁边的假人用于驱赶猴群 在四川省绵阳市的野生动物(yěshēngdòngwù)致害主要种类中,也有猕猴的身影。其中野猪致害最为严重,猕猴次之,还有(háiyǒu)黑熊。 绵阳市(shì)林草部门信息显示,除(chú)涪城区(fúchéngqū)、游仙区不涉及野生动物致害外,其余7个县(市、区)均存在野生动物致害。据不完全统计,2021年至2024年,绵阳市发生野生动物肇事4100余起(yúqǐ),农作物受损7400余亩,折合经济损失900余万元,造成16人受伤、1人死亡(sǐwáng)。其中,涉及猴类的占比大概为20%。 “随着经济社会(jīngjìshèhuì)发展,人类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。由于野猪、猕猴的天敌数量减少,加快了其种群恢复。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和(hé)栖息环境持续改善,其种群数量快速增长,觅食范围不断扩大。”绵阳市林草(líncǎo)部门相关人员表示,“野猪、猴子(hóuzi)破坏玉米等农作物,损坏黄连、魔芋等经济作物,捕食猪、羊等,给群众造成巨大经济损失。人类为了维护(wéihù)自身利益(lìyì),对野猪、猴子进行驱赶,人兽冲突加剧,出现(chūxiàn)野生动物伤人事件。” 猴子进入人类活动区域(qūyù)事件增多 若(ruò)种群未超环境承载量,不能称为“泛滥” 村里有多少猴子?在甘孜州、阿坝州多个乡镇村庄,镇村干部和村民都(dōu)没法给出具体(jùtǐ)数量,只是说:“多得很!” 红星(hóngxīng)新闻记者从甘孜州(gānzīzhōu)林业部门获悉,该州现有猴子种群三种,主要包括川金丝猴、藏酋猴和猕猴,近年来随着生态(shēngtài)环境保护(huánjìngbǎohù)力度加大和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升,猴子种群数量有所增加。甘孜州18个县市均频繁(pínfán)出现成群猕猴下山觅食现象,部分地区有“猴子泛滥”一说,“人猴矛盾”突出较为严重。 ▲丹巴县,一名基层干部查看地里(dìlǐ)的种子是否被野生动物翻出 和甘孜州一样(yīyàng),绵阳的猴类(hóulèi)有川金丝猴、猕猴、藏酋猴三种。其中,引起野生动物致害的猴类为猕猴。 绵阳市林草局相关人员向红星新闻透露,根据2023年绵阳市的猕猴(míhóu)、藏酋猴(cángqiúhóu)调查结果,绵阳市的猕猴还有较大的环境容纳空间,还不能称之为(chēngzhīwèi)“泛滥”。然而,在平武县阔达乡、江油关镇,北川县禹里镇、坝底乡等区域,猕猴致害事件频发,给当地群众(qúnzhòng)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。此外,在绵阳市安州区、盐亭县,存在个别(gèbié)猴子下山进入集市、居民区等干扰群众的现象,且多次驱赶无效(wúxiào)。猴子进入人类活动区域和肇事事件的增加,给大众带来(dàilái)了“泛滥”的错觉。 如何才能判断是否(shìfǒu)泛滥?绵阳市林草部门相关人员表示,对于(duìyú)野生动物种群是否泛滥,主要是看某物种在该地区的(de)种群密度是否超过环境承载量。如果(rúguǒ)只是种群增多但未超过环境承载量,就不能称之为(chēngzhīwèi)“泛滥”。另外,对于野生动物数量,不能只关注当下状况,也要了解历史趋势,全面(quánmiàn)、客观地分析种群变动的深层次原因。目前,所谓的“野猪、猴子(hóuzi)泛滥”是因为野猪、猴子进入人类活动区域并发生肇事事件增多了。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博士也表示,从局部(júbù)来看,部分地区的猕猴数量的确增长较快,种群(zhǒngqún)也呈扩张态势。但如果(rúguǒ)从更大(dà)尺度看,不同地区的猕猴数量存在较大差异,一些地方的猕猴种群甚至可能有待恢复。猕猴是否泛滥成灾(fànlànchéngzāi),关键要看它们对当地生态环境和(hé)农业生产造成多大影响。如果猕猴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承载量,并对当地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(fùmiànyǐngxiǎng),就要考虑采取种群调控和种植结构调整等应对措施。 猕猴是否可以纳入种群(zhǒngqún)调控范围 部分(bùfèn)地区“人猴矛盾”如何找到最优解?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,甘孜州丹巴县(dānbāxiàn)章谷镇水子一村党支部书记余德春等三名来自四川的(de)全国人大代表都提交了有关完善(wánshàn)野生动物致害赔偿的建议。三人分别是来自甘孜州丹巴县、绵阳市北川县、雅安市汉源县的村干部,处于人兽矛盾的“第一(dìyī)现场”。 以甘孜州为例(wèilì),近(jìn)四年发生的上千起野生动物致害事件中,农作物受损面积约4.8万亩,预估折合经济损失9000余万元。 虽然甘孜州正积极开展人兽冲突现象(xiànxiàng)的(de)调查、研究和应对工作,但2024年已(yǐ)理赔或正在理赔的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费(bǔchángfèi)不到200万元。保险公司的赔付,只能减少村民农作物的损失,无法弥补村民“产业”受损情况。 余德春(yúdéchūn)提交的建议中提到,野生动物致害现象突出,已成为“当前严重(yánzhòng)影响老百姓种粮积极性(jījíxìng)的一件急难愁盼的事情”。据她调研,甘孜州、阿坝州、凉山州,甚至云南的一些地方,这个现象都非常严重。 余德春提出三点建议(jiànyì):一是进一步完善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机制,二是建立野生动物损害预警干扰系统,三是依法开展有计划的专业(zhuānyè)捕猎。 丹巴县林草局野保科负责人告诉红星新闻,该县连续两年申请了对野猪进行(jìnxíng)种群调控,野猪种群数量得到相应控制,野猪致害(zhìhài)现象得到了缓解。如今造成庄稼受灾的主要野生动物变成了猕猴,但猕猴作为国家(guójiā)二级保护动物,种群调控目前暂无有效办法(bànfǎ)。 在丹巴县,镇村干部和(hé)林草部门工作人员经常面临村民的抱怨。多年来,猕猴(míhóu)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,一直被宣传需要好好(hǎohǎo)保护。如今,一些村民认为,当地的猕猴已存在“保护过度”的情况。 虽然被猴群频繁侵扰,但地方政府(zhèngfǔ)和(hé)村民都对猴群给予了极大包容。在采访中,多名受访村民和基层干部也反映,野猪和猕猴(míhóu)是导致农作物受损最严重的(de)野生动物。目前,野猪种群已开始有计划调控,猕猴是否可以纳入种群调控范围? 孙全辉表示,不同地区的(de)猕猴数量存在较大差异,一些地方的猕猴种群甚至可能有待恢复。因此,实施种群调控之前,必须落实(luòshí)科学论证。要准确评估相关区域的生态承载力,全面调查猴群的数量和分布、年龄结构(niánlíngjiégòu)、性别比例、增长趋势等;要分析猕猴的食物(shíwù)结构、野外资源分布、栖息地面积以及季节活动规律等。此外,还要评估各项措施对该区域其他(qítā)生物(shēngwù)和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潜在影响。 绵阳市林草部门有关人士介绍(jièshào),我国实行分级分类开展种群调控,不管什么(shénme)级别动物,都可以依法依规开展种群调控。对确已扩散超出(chāochū)栖息地边界、种群数量明显超过环境容纳量的(de)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,由专业机构和人员妥善引导其返回栖息地,或将其活捕转移及用于科研(kēyán)实验,除非发生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,不得采取猎杀手段,猎捕(lièbǔ)也有诸多规定。 孙全辉告诉红星新闻,随着生态文明建设(jiànshè)持续(chíxù)推进,人与野生动物生存边界(biānjiè)可能会变得模糊,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(de)基本原则。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过程中,不可避免会牺牲局部地区和部分群体的切身利益,相关部门应贯彻和落实相关补偿政策。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杨建东也表示,猕猴作为(zuòwéi)国家二级保护动物,面对种群数量增加,在实际应对中需严谨的(de)科学论证。处理“人猴冲突”问题应坚持预防为主(yùfángwéizhǔ)、保护优先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就目前来看(láikàn),除了政府、保险公司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,当地政府可以(kěyǐ)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(shàng),尝试种植一些猕猴不采食的适宜农作物,比如中药材、花椒等。 杨建东表示,生态平衡是一个系统工程,猕猴数量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猕猴种群调控需要科学指导和谨慎应对(yìngduì),首先应加强(jiāqiáng)猕猴种群数量的调查和生态环境承载量(chéngzàiliàng)的评估。 红星新闻记者(xīnwénjìzhě)了解到,近两年,甘孜州报送了猕猴种群调控报告,但暂未(zànwèi)得到批复。 红星新闻记者 蒋麟(jiǎnglín) 杨灵 王明平 汤小均 摄影报道 (下载红星新闻,报料有奖(yǒujiǎng)!)
川西村庄猴患调查②|部分地区猕猴种群扩张下山致害,“人猴矛盾”如何寻找最优解?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