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功勋卓著的惠通桥(以物鉴史)

体育正文 59 0

功勋卓著的惠通桥(以物鉴史)

功勋卓著的惠通桥(以物鉴史)

  图为惠通桥。  王黎锐供图(gōngtú)

  惠通桥,位于云南龙陵县城东北74公里腊勐镇与施甸县太平镇交界的怒江上,是抗战时期我国西南后方国际(guójì)交通线——滇缅公路过(guò)怒江的唯一通道。该桥所处的怒江峡谷,东为(dōngwèi)太平大山头,西为腊勐松山(sōngshān),山顶海拔2000米(mǐ)以上,江边海拔仅600余米,山高谷深,形势险要。

  早在宋元(sòngyuán)时期,这里就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隘。明末,将领邓子龙曾在这里开渡过江,时称“将军渡”。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,分别由潞江(yóulùjiāng)土司线如纶和永昌府龙陵厅同知覃克振两次组织(zǔzhī)修建铁链(tiěliàn)吊桥,时称“腊勐江桥”。1935年,龙陵县长杨醒苍扩修通边大道,约请保山旅缅华侨梁金山(jīnshān)捐资将原铁链吊桥改为角塔式钢索吊桥,以惠民通行之意定名“惠通桥”。1938年,抢修滇缅公路时,惠通桥按照(ànzhào)承载10吨(dūn)以上的公路桥标准进行了改建。此后,虽屡遭日军飞机轰炸,但都很快修复,保障了大批盟国(méngguó)援华物资得以源源不断运入(yùnrù)我国。

  1942年5月4日,日军(rìjūn)攻陷龙陵后(hòu),第二天就侵袭了(le)松山脚下的惠通桥。为了夺占被(bèi)国民党军队把守的惠通桥,5月5日,化装成难民的日军先头部队混到桥头。碰巧的是,一个叫何树鹏的龙陵商人带着车辆(chēliàng),逆行至惠通桥的东桥头,导致拥堵。守桥宪兵努力清障,车主何树鹏却恶言相向(èyánxiāngxiàng)。面对(miànduì)拥挤不堪的逃难人群,为了尽快疏通交通,宪兵不得已开枪将其击毙。化装成难民的日本夺桥部队,以为自己暴露了,纷纷拿出枪来开始战斗。在(zài)这千钧一发之际,守桥工兵营营长张祖武命令立即炸桥。巨大的爆炸之后,惠通桥彻底失去了通行能力。随后,中国(zhōngguó)守军消灭了已过桥的少量日军和后来强行渡江(dùjiāng)的数百名日军士兵。

  自此,原计划进军昆明的(de)日军(rìjūn)被阻于怒江以西。1944年5月,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展开反攻(fǎngōng)。惠通桥于当年7月抢修恢复通行,成为过江反攻的主要通道和(hé)后勤供应枢纽,为顺利收复松山(sōngshān)、龙陵和芒市发挥了关键作用。1945年抗战胜利后,该桥屡经修复加固,长期成为滇西国道主干线上的交通枢纽。

  1974年(nián),怒江下游新建的钢混“红旗桥”通车(tōngchē),惠通桥(huìtōngqiáo)才被停用作为古迹保留至今。惠通桥于1993年被列为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(dānwèi),2015年抗战胜利(shènglì)70周年之际,由省市交通、文物部门按原样作了全面修复,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惠通桥主桥为(wèi)典型的加劲木桁结构钢索吊桥(diàoqiáo)。桥体为南北走向,总长154米,桥面宽5.6米,墩高30米。墩上(shàng)桥塔(tǎ)隶体横书(héngshū)“惠通桥”三个大字,门柱上早年曾书“努力后方运输,增强抗战力量”一副对联,整体“壮丽宏都,灵固巧便”。建桥纪念碑塔位于主桥南端东侧台地上,1935年修建,塔座前镶嵌(xiāngqiàn)“重修惠通桥记”大碑一方,详细记述了当年将铁链吊桥改建成现代钢索吊桥的原因、经过和结果等情况(qíngkuàng),是目前了解惠通桥历史的主要依据之一。

  惠通桥,既是滇西地区修建最早的钢索(gāngsuǒ)吊桥(diàoqiáo),又是抗战期间我国西南后方国际交通线——滇缅公路过怒江的唯一通道,它(tā)的建成和使用,有效保障了前方抗日战场的作战需求。一座(yīzuò)桥的背后,是值得铭记的伟大抗战精神。

  《 人民日报(rénmínrìbào) 》( 2025年06月28日 08 版)

功勋卓著的惠通桥(以物鉴史)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